春曉[事件]

春曉[事件]
春曉[事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並沒有作出激化矛盾的事,因為我們是在沒有爭議的海域開採油氣資源。7月18日,寧波大地驕陽似火,儘管“海棠”颱風已逐漸逼近閩浙,但微風絲毫不能減弱酷熱的淫威。北侖區春曉鎮的灘涂上,不少工人正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型現代化油氣加工廠勞作,揮汗如雨。一位工人說:他心裡在計算,還有多少天能回到河南老家。這座工廠龐大的身軀分外引人注目,方圓幾公里內都可以一覽無餘。

事件簡介

2004年10月21日,《望東方周刊》記者第一次來到該基地時,工地上還只是堆放著一些成套設備,但大半年之後,這座工廠已基本成型。這座巨型加工廠全名叫東海春曉天然氣處理廠,它正是處於中日爭議漩渦中的東海油氣田子項目──春曉氣田的陸上基地。

7月14日,春曉油氣田被日本單方面命名為“白樺”。據韓國聯合通訊社引述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將在其主張的所謂“專屬經濟區”對華警戒線附近的由中國開發的春曉氣田,命名為“白樺”、而將“斷橋”和“冷泉”分別命名為“楠”和“桔梗”。

同一天下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舉行緊急記者會,正式宣布批准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海域的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採石油天然氣。這是日本政府首次認可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專屬經濟區開採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

原本已稍有緩和的中日東海問題,由於日本的單方面行動而陡然緊張。

日本的錯誤做法,立即遭到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7月15日緊急約見日本駐華使館公使渥美千尋,指出日方的這一行為是對中國主權權益的嚴重挑舋和侵犯,也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抗議。

中國民眾也紛紛通過網路等形式,表示對日本單方面激化東海問題的強烈不滿。

春曉氣田

春曉油氣田群的天然氣集輸作業春曉油氣田群的天然氣集輸作業

事實上,東海油氣田的勘探與開採,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成為中國媒體的熱門話題。但釀成中日兩國的重要爭端,其實完全是日本媒體的炒作結果。

2004年6月,日本的幾家主要媒體忽然對中日兩國的東海分界線以及油氣資源開發問題進行炒作,聲稱發現中國方面在離爭議地區很近的海面上建設鑽井台,準備開發一個叫“春曉”的天然氣田。由此,中日東海油田之爭拉開序幕。

在爭端開始不久的2004年10月21日,《望東方周刊》記者就曾來到了春曉氣田陸上基地──寧波市北侖區春曉鎮採訪。

從寧波市乘車到30公里之外的北侖,在北侖坐中巴車經過20公里盤山公路之後,就來到了春曉鎮(原三山鄉)。從春曉鎮出發,穿過大片的橘林、稻田、黃花梨基地和一個大規模的鹽田之後,就到了位於海岸灘涂上的春曉油氣田開發陸上終端建設工地。

這座基地面朝海洋,背靠群山,灘涂縱深有數千米。

走進建設工地,記者看到不但工地上的主要建築已搭起了框架,連建築的基本結構也已成形,天然氣處理廠的主要設備已開始安裝。好幾個氣庫也已在建設中。整個建築工地有上百名建設者在施工。幾十台工程車進進出出。該建設工程的施工方是中原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設總公司,監理方是大港油田監理公司。

一位正在現場施工的沒有透露姓名的工程人員告訴《望東方周刊》,“現在放在工地上的許多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這個工程是春曉油氣田的天然氣處理廠,和海堤就隔了一條護堤河。天然氣就是從海里的管道通向處理廠,然後由處理廠,把天然氣送到寧波等長三角城市。

建築工地的門口有一大塊工程項目的說明牌,說明牌顯示,該工程的全名為“春曉氣田群開發建設項目陸上終端生產區建設工程”,工程占地面積為24.3萬平方米,設計的產能是25億立方米天然氣,開工時間為2004年4月8日,竣工時間為2005年5月28日。建設單位是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春曉氣田群開發建設項目組。

2005年7月14日,原本已稍為平息的中日東海問題,由於日本單方面的行動而陡然升級。

而在這之前,一些境外網站紛紛傳出一些關於春曉油氣田的“新聞”,主要內容有“陸上基地戒備森嚴”、“建設工程擾民”、“不計成本,加快施工,以圖提前竣工”等等。

2005年7月18日,《望東方周刊》記者再次來到了春曉氣田施工現場,發現境外網站的所謂“新聞”,毫無事實根據。

在陸上基地建設現場,一個現代化巨型油氣加工廠已基本成形。在通往天然氣廠的路上,時常可見不少打包回家的工人三五成群地走著。工人們告訴《望東方周刊》,“工程已處於掃尾階段,所以絕大多數工人可以回家了。”

走到工廠門口,先前的施工進度牌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廠的大門, 除了中海油和中石化的LOGO外,“東海春曉天然氣處理廠”的企業名也很醒目。走進大門之後,就是兩棟三層白黃相間的小樓,頗為別致。辦公小樓外,兩面中海油公司旗和中石化旗,簇擁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走過辦公區,就可以看到兩個巨大的綠色圓柱狀罐,綠罐之後,則是兩排乳白色巨型球形罐,旁邊則有兩個稍小的白色球形罐。再往工廠裡面走,則是已組裝完畢的成套設備。

廠區里尚有不少工人在打掃清理,按照他們的說法,工程已接近完工,但何時正式能通氣加工,還是未知數。新華社的報導說該工程將於10月完工。

2004年《寧波日報》的報導中說,春曉油氣田將在2005年5月輸氣給寧波市。《望東方周刊》記者第一次來到該基地採訪時,看到的項目公示牌上的完工日期是2005年5月28日。很明顯,該工程不是在“不計成本,爭取提前竣工”,而是比預定完工時間晚了。

所謂的“戒備森嚴”,更是無稽之談。《望東方周刊》記者在廠區內外,都沒有看到任何執法或武裝人員,進入廠區只需向門衛通報一聲。連當地普通村民,進出工程區也十分方便。

春曉是寧波北侖的重要西瓜生產基地。《望東方周刊》記者7月18、19日來到廠區附近時,正值當地西瓜掃尾之時,在廠區附近有數千畝瓜地,三三兩兩的大卡車,都停在工程區附近的水泥路上,一天運銷的西瓜達數十噸。工程區的工人和當地村民關係十分融洽,有工人幫村民推人力車,也有村民送工人瓜吃,不少當地老人還喜歡和外來工人用並不擅長的國語交流。很顯然,境外網站所謂的“工程擾民”也是謠言。

日本居心何在

7月14日,日本正式批准帝國石油公司獲得東海石油勘探試開採權。這家冠名為“帝國”的石油公司,其歷史與背景頗為意味深長。

帝國石油公司是日本最早的石油能源資源開發公司。帝國石油公司口號就是:帝國石油公司的歷史就是日本石油的歷史。

帝國石油公司的成立背景,就是二戰時期的殖民侵略。1941年,美國開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軍方迫於形勢的需要,將與石油有關的勘測隊伍和人員全部予以徵用,把他們派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打拉根,希望在東南亞地區找到自己能控制的石油來源。為了進一步強化日本的能源開發,日本政府根據《帝國石油株式會社法》,將各公司的石油礦業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國策企業”──帝國石油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日本戰時的能源需求,確保日本陸海空三軍的“能源命脈”。戰爭期間,正是這家公司,為日本法西斯軍隊提供了主要的石油能源,用於太平洋戰爭與侵略中國等用途。

“二戰”結束後,《帝國石油株式會社法》於1950年被廢止,帝國石油公司隨即以“民間企業”的身份出現,但實際上其“官制開發”的色彩相當濃厚。

帝國石油公司在二戰結束後,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起,悄然啟動了“全球搶油”計畫,截至今年,帝國石油公司已經成功地在亞非拉美洲安營紮寨,介入了當地的石油開採。

值得注意的是,帝國石油公司除了出現在東海石油爭端外,還很早就介入了南海油氣爭端。據遼寧《半島晨報》報導,早在1978年7月,日本就與越南達成協定,就南海海底石油開發進行合作,與相關國家簽訂了石油勘探與開發的契約。從帝國石油公司的網站上能看到,2004年10月,帝國石油公司成功地與越南合資開發油氣田。

日本批准帝國石油公司這樣一家具有“二戰歷史淵源、為日本侵略軍提供主要能源”的石油公司,在中日有爭議的海域試開採油氣資源,居心何在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告訴《望東方周刊》,“東海油氣田問題本來就是因日本媒體炒作而成為熱點問題,這次日本單方面批准在有爭議海域試開採油氣資源,完全是激化矛盾之舉。”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則認為,日本之所以在東海油氣問題上屢屢表現強硬態度,和日本極度缺乏能源有關,也和小泉政府的政治策略有關。“小泉執政的重要‘亮點’,在日本人看來,就是其強硬的國際政策姿態,讓日本人覺得他是個‘英雄’,從海洋劃界問題上。釣魚島問題上,都表現出小泉繼續強硬作秀的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博士則還考慮到了技術問題,他告訴《望東方周刊》,“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有資料,日本沒有,所以擔心談判被動,讓民間開發去勘探,獲取一些資料,可能是日本的考慮。”

合作開發是正途

在中日東海劃界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前,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日本政府也曾一度表示願意合作開發。

但從日方提出的要求中方先提供相關資料等苛刻條件來看,日方對合作開發毫無誠意。

事實上,在有爭議海域,國家之間通過聯合合作的方式勘探、開採,一直是擱置爭端的好辦法。中越菲南海石油勘探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2005年3月1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中國最大的離岸石油生產企業中海油作為中國的代表,與菲律賓及越南的石油公司簽署了為期3年的《在南中國海協定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定》。3家公司將在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的協定區內研究評估石油資源狀況。

在中國昆明召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會見越南總理潘文凱時也表示,希望中越積極推進南海爭議海域的共同開發,儘快開展中國、越南、菲律賓三國石油公司在南海的合作勘探。

金熙德研究員認為,目前中日東海問題上的緊張局勢,是中日關係的一個環節,也是中日關係的一個縮影。

對於解決東海問題,金熙德認為,應該做的是和平談判、合作開發。他告訴《望東方周刊》,“中日東海問題,需要通過談判的方式,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就目前來看,中國並沒有作出激化矛盾的事,因為我們是在沒有爭議的海域開採油氣資源。如果日本單方面在有爭議地區進行勘探和開採,就是損害中日關係,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就是在激化矛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